庆祝上市 全新改版

学会面对寝室“危机”

2006-11-27 13:45 【

  自2000年起,北京的几所高校将每年的5月25日定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日。全国各地的高校纷纷响应。昨天,华侨大学学生处、心理教育与辅导中心在华侨大学校园内举办了华侨大学第三届“5·25”“我爱我”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日活动,活动的主题为“关爱自我,关爱他人”。活动中,大学生们平日里的一些心理问题,特别是寝室关系问题在专家的指导下得到了排解———

  焦点一:生活习惯难相容

  采访中,记者发现,每个大学生都在寻找朋友,但常常却“处不好”最“近”的朋友———室友。宿舍的同学来自于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性格和成长经历。在这种客观的差异下,如何处理好同宿舍同学之间的关系,是每一位大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华侨大学心理教育与辅导中心主任赵冰洁老师提醒每个大学生,宿舍的意义不仅是我们睡觉的地方,也是学会与同学和睦相处的重要课堂。

  案例一:小黄是闽南人,晚上早晨都喜欢打开窗换换新鲜空气,北方来的其他室友却觉得小黄存心让他们生病,一起指责他;而小黄却认为,室友们不注意时间的掌握,很晚才归宿,严重影响自己的休息和生活习惯。

  案例二:用电脑的人敲键盘的声音大了些,甚至没用耳机而用音箱,都足以让欲睡不能的人撩被而起大喝一声;还有的常常借着光亮煲电话粥煲到半夜,又不注意控制音量。诸如此类的摩擦不胜枚举,室友间也因此嫌隙日长。

  赵老师(华侨大学心理教育与辅导中心主任)答疑:近距离的交往中,人们会出现一些自我服务倾向,即都以自己的文化背景、经验体会出发评价别人,导致推测的偏差。于是总觉得自己在吃亏,还要自己来忍让,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能够推己及人”。她建议,宿舍可以设置一个日记本,每个人通过留言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温和而且有效。

  焦点二:金钱问题伤感情

  案例一:舍友的生活费突然短缺了,开口问小张借50块。宿舍抬头不见低头见,怎么好不借呢?小张犹豫中掏出了钱。但是一个月的规定期限到了,舍友总也不提借钱的事,这钱不是很多,要了会不会很伤感情啊,可是不要回来的话,自己生活费也不是很宽裕……小张心里为这钱矛盾极了,他纳闷:这钱怎么就影响了交往呢?

  案例二:寝室里除了小李外都买了电脑,大家都设了密码仅供私用,而多消耗的电能却不是个人承担。对此种种,平时“耗能少”的小李不愿接受,于是跟室友们发生了争吵。

  赵老师答疑:物质利益的合理均衡,有利于培养交往的心理平衡感。她建议,有什么问题要尽可能地不要憋在心里,最好客气地告诉室友你的顾虑,跟他们商量怎么避免钱在交往中的负面影响。

  另外,隐私问题也是寝室关系的一个焦点。学生小王跟宿舍的人大吵了一架,就是因为自己桌上的书被舍友翻了。小王找朋友诉苦:我就是不喜欢别人碰我东西,不喜欢别人看到什么……舍友们也很委屈:只是想看看你平时看的东西,怎么就不行了呢,哪有那么小气的人啊,何况咱们的关系那么铁。

  赵老师答疑:交往中常会出现双重标准现象,一个是显性的、意识的,表明知道该怎么做;另一个是潜意识的,无意识地抵消这种努力。她建议,应该头脑冷静,不要想当然地去触犯一些大家都清楚的禁忌。

  焦点三:公共责任谁来负?

  案例一

  公共卫生总是宿舍里最麻烦的事。“都有责任”总会被那么几个人理解成“都没有责任”。作为寝室长的小刘就向我诉说了他的苦衷:我们寝室就是有一个同学做得特别差,从不打开水,从不扫地,从不注意个人的卫生,不仅懒,还常常要享受。作为寝室长,开始想着帮他们多干点没啥,时间久了,觉得心里特别不平衡,为什么他们那么缺乏起码的集体观念?为什么他们该坐享其成?可他一管,不仅起不到根本的作用,反而使矛盾闹得更大了。

  案例二

  由于两间洗澡间配一台热水器,两个寝室的人不能同时洗澡,小陈一下课就冲回寝室抢洗澡间,并以此为每日的必修课,别的要洗的同学只有等水重新烧热,心中一直对她不满。

  案例三

  小徐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因乱拉电线使宿舍扣分而与同室同学发生冲突,觉得人心难测,还有位女同学谈到丢东西,而自己无端受到误解、猜疑后的气愤与伤心……

  案例四

  小赵不喜欢同寝的小钱,于是拉拢小孙、小李,建立了一个小“统一战线”,软硬兼施,孤立小钱。

  赵老师答疑

  人们有一种心理倾向,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于是,人际互动就成为一种平等的循环关系,要么良性循环,要么恶性循环。她建议同学们用冷静公正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表现出自己负责任的一面。如此种种的宿舍问题一直成为同学的困扰。赵老师认为,其实,大学里对人改变最大、影响最深的,就是和你朝夕相处的室友了。赵老师提醒大学生朋友们,寝室关系并不难相处,关键还在于我们要拥有一个开放的胸怀,“仁者,爱人”———关爱自己,是通过关爱他人达成的;有容人之量,推己及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